過去以「烏龜哲學」著稱的廣達,竟成了敲響台灣電子業轉型戰鼓的企業?一切的祕密,都藏在美國矽谷的雲端基地,《天下》獨家揭露,廣達如何一步步整合軟硬體實力,在轉骨陣痛中,策略領先。

軟+硬 烏龜飆上雲端2.0

位在美國聖荷西的雲達解決方案中心,是廣達發展雲端解決方案及私有雲品牌QCT的重鎮。 圖片來源:劉國泰

日文裡的「黑衣人」,指的是舞台劇中穿著黑衣的幕後工作人員。

幾年前,日本NHK電視台拍攝鴻海的紀錄片,便以「黑衣人」比喻隱身幕後、無聲無息的台灣電子代工業龍頭鴻海。

現在,隨著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併購夏普,轟轟烈烈地走到幕前,舉世矚目。

在差不多時間點,世界最大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廣達電腦,也開始走到幕前。

只不過,以「烏龜哲學」著稱,低調穩重,講求一步一腳印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選擇用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品牌事業。

廣達打造的是「私有雲」品牌。幾年下來,成果斐然。世界知名的美國金融企業、全球20萬醫療人員的跨國醫療機構、全美200所大學共用的資訊中心,機櫃上都印著「QCT」品牌字樣跟一朵雲的圖案。

《天下》記者獨家進入廣達在美國矽谷的雲端祕密基地,這裡的近百位研發、銷售人員,只有不到5%是台灣人。

位在美國聖荷西的雲達解決方案中心,是廣達發展雲端解決方案及私有雲品牌QCT的重鎮。(黃亦筠攝)

車子轉進聖荷西市安靜的林孔圓環,一棟外型簡潔的辦公樓聳立在道路盡頭,雪白的外牆上安靜高掛著「QCT」。這是廣達旗下雲達科技的技術服務中心。

走進雪白的大廳,首先是窗明几淨的展示間,一座座類似ibon的多功能資訊站(KIOSK),走近一看是內建紅帽(RedHat)軟體的雲端系統解決方案,另一個則是VMWare的解決方案。

另一間展示間,黑壓壓、一台台外觀雷同,內部架構大不同的雲端機櫃,則是母公司廣達設計製造。旁邊一個緊閉門扉的極機密區域,裡頭發出隆隆聲響,正在測試的是一個舉世知名的金融企業向雲達下訂的「雲端解決方案」。

「這樣的客戶重視隱私,不想和別人在同一個空間測試,一定要獨立一間,」美國雲達協理胡明德小心翼翼地說。因為這是雲達銷售團隊跑斷腿,聯手美國系統整合商爭取來的指標客戶。

這場景,很容易讓人回想起2005年美國《Businessweek》的報導,台灣電子代工業的經典封面故事「為什麼台灣重要?」當中一景。

廣達因美國代工客戶(可能是蘋果)的高度機密要求,筆電產線在半夜組裝生產,並以黑布簾罩住產線,以確保不洩密。

決心轉型 台灣電子業少見的昂貴投資

這不免讓人質疑,廣達這個私有雲品牌,與過去的筆電組裝代工時代,運作方式有什麼不同?

最一目了然的差異是,地點不同。廣達筆電組裝廠在中國上海,有著壯觀的萬人生產線。

私有雲的生產基地,而為了靠近客戶,直接到歐美設廠。例如,測試中的世界級金融企業採購的整批機櫃,就來自12公里外的廣達佛利蒙廠,簡稱QMF(Quanta Manufacturing Fremont),這是廣達海外最大伺服器組裝基地。地點,就在各國名流絡繹不絕參觀的特斯拉電動車工廠正對面。

走進2個籃球場大的廠區,來自墨西哥、東南亞的300多位不同膚色工人,把從上海運來的主機板,和從美國本地採購來的處理器、記憶體和儲存設備等零配件,組裝成一台台伺服器,再送到廠內另一端的伺服器機櫃安裝線。

「每一台都依客戶需求客製化組裝,每台機櫃都有一名專人組裝,」廣達電腦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鄧恩,帶《天下》記者走在產線間說。

鄧恩是愛爾蘭移民,他在廣達工作14年,是廣達歐美3座海外伺服器組裝廠的實際管理者。

在全世界房地產價格、薪資水準數一數二昂貴的美國矽谷精華地帶,設立技術服務中心,以及當地組裝廠。

這是台灣電子業史上首見的昂貴投資,林百里以實際動作宣示,廣達自建品牌的決心。

「客人想問產品問題,想看產品,你2個星期後才給我看機器?太慢了,」坐在林口廣達總部7樓,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帶著招牌港音,急切地解釋。

廣達電腦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鄧恩,管理廣達位於矽谷的佛利蒙廠,這座廠也是廣達海外最大的伺服器組裝廠。(黃亦筠攝)

雲端對抗筆電 貢獻4成獲利

一身「矽谷風」的運動衫、牛仔褲,坐在林百里身邊一起受訪,多數時間面帶微笑傾聽老闆說話,偶爾補充幾句的中年型男,正是廣達的雲端大將───雲達科技總經理楊晴華。

他掌管的雲端事業,已躍居廣達的兩大金雞母之一,與老本行筆電代工分庭抗禮。

目前雲端業務佔到廣達年營收近20%,約1800多億元,在台灣製造業可排到第23名,與台塑公司規模相近。

筆電代工業是有名的「毛3到4」,但廣達的伺服器平均毛利率達9%,部份高階產品甚至可達12%。

富邦投顧下游硬體分析師廖顯毅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拜雲端伺服器業務快速成長之賜,廣達的整體毛利率,從2014年的4.2%成長到2016年的5.2%。

而且,雲端業務於2016年對廣達獲利貢獻,已達近40%。

由於雲端產業仍在高速成長期,成熟的筆電市場則已進入衰退,因此,今年雲端對廣達的獲利貢獻,應該可望挑戰總獲利一半,廣達主管均不對相關數字置評。

傳統印象的筆電龍頭廣達,正名正言順成為一家雲端公司───這將是整個台灣電子業轉型升級歷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而且,與其他也跨入雲端產業的筆電代工廠相較,緯創、仁寶、英業達仍停留在為品牌廠的資料中心、雲端伺服器代工的階段。

廣達已經再往前一步,進入技術含金量更高的「自建雲」品牌領域。

「我們現在是做solution(解決方案),不是單純的伺服器,」林百里說,「IBM也是這樣,他一開始也是做電腦,後來就提供solution。」

廣達電腦副董事長梁次震認為,廣達很早就有危機意識,去思考多角化策略。(楊閔攝)

佈局,不妄想一步上雲端

要像IBM這樣的品牌系統廠,那就得有一堆穿西裝的業務員到處跑來跑去,到處拜訪銀行、學校等客戶。

美國的雲達也有類似團隊,並輔以各州的地區經銷商的業務員為主。

IBM、微軟之類的美國科技大廠,每年都舉辦各式各樣的技術研討會,一方面造勢,一方面讓客戶了解最新產品及技術趨勢。

雲達也有。從2015年開始,每年10月,聖荷西的技術服務中心會召開雲達開發者大會。全美各大系統整合商,潛在顧客和合作伙伴都會報到。

2015年到場助陣的嘉賓,英特爾資料中心事業群總經理瓦克斯曼(Jason Waxman),便在主題演講時表示,未來幾年全世界會新蓋出上萬朵雲,這是雲達的大好機會。

他還不忘爆料,「難怪(廣達)這塊新業務的成長率高達50%。」

從小愛拆東西的林百里,是台灣筆電代工大老之中,工程師性格最強的。

他專挑難的做。當年所有人在做PC代工,他率先跨入筆電,眾人還在做伺服器代工,廣達又先跨入白牌客製化伺服器製造。

很少人知道,廣達轉型雲端公司的起點,竟會這麼早,可一路追溯到2000年,廣達剛掛牌上市後1年。

當時全球剛經歷網路泡沫化,驚魂未定,但所有人都體認網路時代已不可逆。

「網路傳輸,隨著個人電腦、行動裝置普及,從中央走向分散,董事長認為伺服器的功能和需求會愈來愈大,」身為林百里事業上最重要的搭檔,廣達電腦副董事長梁次震坦言,雖然當時筆電業仍在高速成長,但林百里已居安思危,在思考多角化。

林百里挖來在王安電腦任職的台大電機系同學李海寧,建立企業解決方案部門(Enterprise Solution Unit)。

李海寧建立了廣達最早的伺服器團隊,開發過伺服器、也做過刀鋒伺服,但這個新成立的部門營運狀況和獲利一直不見起色。

和臉書合作 遭老客戶抵制

2004年,這顆燙手山芋落到楊晴華手上。他被前廣達總經理王震華找去企業解決方案部坐鎮。

楊晴華當時負責廣達筆電一部,戴爾筆電是主要客戶,也是全公司最賺錢的部門。這一調動等於天堂掉到地獄。

剛接手不久,他找來一名研發工程師,簡報伺服器產品技術。簡報40分鐘後結束,員工出去、門關上後,他自己一個人心裡很慌。

「我根本沒有做過伺服器,聽不懂,又不敢問很笨的問題,」楊晴華坦言,「底下人一定會不服,想說你是管NB的,你懂什麼伺服器?」他形容當時的心情,像是到北海牧羊的蘇武,壓力極大。

一家企業創立新事業部門能不能獲得支持,公司領導人的態度很重要,但那段期間,林百里身體狀況不好,即便心繫這個部門,但力有未逮。

雲達科技總經理楊晴華坦言,以前做ODM,品牌廠會把關鍵步驟切斷,讓你不懂全貌,但雲達要發展品牌,就得自己面對使用者。(楊閔攝)

一直是戰將性格的楊晴華,反而被激起鬥志。他開始仔細拆解,了解網路儲存、資料中心的核心就是3大塊:伺服器(server)、儲存(storage)、交換器(switch)。他想法很單純,要把這3塊的領域知識建構起來。

花了3年,廣達內部培養出這3大塊產品的研發製造能力。當時除了接戴爾、惠普的代工訂單,廣達也悄悄接下Google客製化伺服器的訂單。

Google向來自己研發,以防止外界洞悉它的研發動向,因此從不找戴爾、惠普買產品。當時Google設計出的伺服器規格很特殊,不像一般伺服器有外殼,只有一塊板子,十分精簡,也開啟了廣達客製化代工的機會。

「但廣達在雲端最戲劇化的一役,是接下臉書訂單,」一名了解廣達的台灣雲端科技業主管透露。

2007年,臉書業務蓬勃發展,數據中心的需求大爆發,臉書開始找代工廠做客製化伺服器。當時台灣沒有代工廠敢接單,因為接單的人就是擺明和臉書當時供應商,戴爾、惠普對幹。

臉書找上了廣達,一起合作開放運算計劃(OCP,Open Compute Project),雙方合作訂出的規格架構都公開在OCP網頁上。

「但隨後制裁就來了,戴爾幾乎抽光了給廣達的伺服器代工訂單,」這名雲端企業主管坦言,不只戴爾,惠普也不願意給廣達訂單,聯合制裁這個未來競爭者。

戴爾的制裁,對曾以接戴爾筆電單成為廣達最賺錢部門的楊晴華格外諷刺,但這段過去,他以不便透露客戶細節為由,不願多談。

「對我來說,就是開發新單,否則日子沒辦法過,」性格硬頸的楊晴華直言,只能破釜沉舟往前衝。

3年內,楊晴華硬是將廣達伺服器代工比重,從原本90%,一路降到僅剩10%。

靠著Google、臉書客製化資料中心產品的實力,又搶下亞馬遜、微軟訂單,成為白牌王者,也是網路服務業者(ISP)背後最大的伺服器軍火商。

雲端2.0 轉向解決方案提供者

然而,觀察廣達協助Google、臉書客製雲端資料中心的模式,資策會MIC所長詹文男坦言,這依舊屬於硬體代工模式。

「如果只能提供硬體給客戶,中國一堆廠都會做,台灣廠還有什麼價值?」他質疑。

其實,低調的烏龜又悄悄進化了。

2013年,楊晴華除了負責廣達的雲端代工業務,也接下了廣達轉投資的雲達科技。在他操刀下,廣達開始透過雲達,用QCT的品牌對外行銷硬體結合軟體的解決方案。

楊晴華先是找來VMware、紅帽等軟體大廠合作,將這些系統軟體整合到廣達的雲端伺服器。一旦客戶提出需求,雲達的銷售團隊就負責依客戶需求,打造出軟硬整合的最佳方案。

這個能力,完全源自與臉書合作OCP時的艱辛練兵。「因為做了臉書的生意,開啟我們的自有品牌之路,」楊晴華在2015年聖荷西服務中心開幕演說時,意氣風發地說。

他解釋,現在雲達的運作模式,與過去廣達的代工模式相差甚遠。「以前做ODM、OEM,它們(品牌廠)會把一些關鍵步驟切斷,讓你不懂得全貌,」楊晴華說。

當雲達開始自己面對真正的終端使用者,「我們開始做了之後就知道,完整的流程串起來不是那麼簡單,那是接了很多專案,一點一滴累積起來。」

雲達等於經歷一場從只會「動手做」,到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過程。

內部轉型陣痛 CEO態度最關鍵

所有企業轉型都有激烈陣痛,雲達的新商業模式,一樣在內部遭遇反彈。

例如,一開始負責製造的廣達業務端並不十分買單,不但新訂單量較小,有別過去代工訂單有明確標準、規格,現在卻得想辦法自己定義。

「我們剛開始去找廣達業務,他們開口就問量多少?spec(規格)是什麼?但spec是我們要去和客戶一起合作才會出來,傳統代工製造廠聽不下去,」一名雲達工程師坦言一開始遇到的內部磨合、反彈。

但林百里的堅定支持,挺住所有壓力。「Barry是真的想做,很支持,他的態度很關鍵,」一位雲達工程師坦言。

林百里把已經成熟穩定的筆電業務,交給最信任的梁次震,自己親自檢視雲端業務的進展,往往和楊晴華一開檢討會就是5小時起跳。

員工一聽要和董事長開會都皮繃得緊,「他會一直問問題,一直問問題,一頁簡報可以review半小時,非常仔細,」一名雲達員工私下透露。

雲達的客戶,從原本的臉書、亞馬遜、微軟等ISP大鱷,延伸到雲端服務提供者(CSP),像是Uber、Dropbox、LinkedIn。甚至,金融、醫療、大學等垂直市場的業者也來找雲達。

IDC估計,全球在雲端資訊設備的投資,未來5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可達11.4%,並在2020超過非雲端IT支出。

其中,雲達主攻的私有雲市場,將在2021年佔到20%的市佔率。

其中,預計將在2020商用化的5G,會是雲端服務普及速度的一大關鍵。更高的頻寬,讓愈來愈多垂直領域各業種,利用AI、深度學習、大數據的演算,延伸的應用服務,有實現的可能。

「2020年是5G起飛年,我們要在那之前準備好,」林百里透露。

跟著5G崛起的雲端也會有面貌上的改變,過去中央市集中的資料中心,也會分散,變得更小。「以後,我們要做小型雲、分散式雲端(distributed cloud),」林百里說。

楊晴華進一步解釋,過去集中式資料中心太遙遠,「當5G成為趨勢,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縮短距離,資料中心就要在旁邊,訊號發出去到下指定要快速,像無人車,兩秒才下指令車就撞了。」

他語帶保留、只肯透露,針對邊緣運算,廣達會有相關產品在明年MWC(世界移動通訊大會)推出。

製表/陳則緯

調整軟硬體人才比 雲端開戰

不只有廣達看到機會,它後頭的追兵很多。包括台達電旗下的達創科技,傳言正結合台灣工業電腦大廠,也想進攻電信雲端解決方案設備市場。

另一個強大的追兵,是對高效能運算、5G崛起後的雲端應用市場虎視眈眈的鴻海。

鴻海集團於去年,將伺服器、電信網通事業群合併,成立為FG次集團,由集團副總裁、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掌管。

他在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演講時宣示,鴻海在網路伺服器的佈局,已進入IIDM的新階段。而IIDM是指「整合—創新—設計—生產」。

他會後接受《天下》採訪時解釋,主要是鴻海自主設計的能力提升。以前純代工時代,是客戶開規格,12到18個月交貨,「現在不一樣,我們先做好,你喜歡,再稍微調整、客製化一下,就出貨了。」

但他表示,鴻海不會跟隨廣達自創品牌,「我們還是會跟客人一起合作,」呂芳銘強調。

甚至,去年Computex,輝達(Nvidia)公布第一代用自家GPU(圖形處理器)的超級電腦,廣達是獨家伙伴。但今年公布的第二代,就多了鴻海、英業達、緯創。

面對競爭,秉持烏龜精神一步一印的林百里,也不是省油的燈。他透露,廣達兩年前就已組成AI研究團隊,雲達近期也一直在徵人。

「過去10年,我們幾乎每年增加100人,未來一年內,雲端業務要增上千人,」楊晴華透露,不乏找最需要的系統軟體的人才。未來雲端事業軟體和硬體人才的比重,要達到40比50。

對於一家硬體起家的公司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得了的數字。

梁次震引用名著《地球是平的》裡頭一段話,「在非洲草原,羚羊跑得不夠快,就變成後頭獅子的嘴邊肉,獅子跑得不夠快,就會餓死。」

時時保持「落後就會被殺死或餓死」的危機意識,正是廣達永遠能發展出新產品、新商業模式,領先台灣電子業轉型的關鍵。(責任編輯:李郁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ouchihsun 的頭像
    chouchihsun

    chouchihsun的部落格

    chouchih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