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北京到倫敦,事業有成的金融業人士紛紛放棄誘人的高薪,投入首次公開發行貨幣(ICO,又譯代幣眾籌)的世界。
彭博資訊報導,ICO的性質介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與群眾募資之間,讓發行者繞過銀行和監管機構,直接向投資人發售虛擬代幣、在短期內籌得大量資金。沒能趕上ICO熱潮的銀行業人士則把精力投入加密貨幣買賣。
ICO過去一年來飛速成長,從渴望發掘下一個比特幣或以太幣的投資人手中募得數百萬美元,不免讓人聯想到當年的達康泡沫。
這個讓人目眩神迷且不受銀行業繁文縟節束縛的新興領域,更讓某些金融業人士甘願放棄高薪、毅然搶進。
曾任華興資本交易員、現為FBG Capital避險基金合夥人的劉峰即是其中一人。FBG Capital已經撮合了約20個ICO項目,包括年度規模最大交易:在本月募資逾2億美元的ICO新創區塊鏈平台Tezos。
劉峰指出,ICO與傳統金融領域有別,沒有天花板和壁壘、想像空間無窮。
批評者則質疑,ICO多是建立在不切實際的想像上。ICO不同於IPO的地方在於,投資人得到的是發行公司或其網路獨有的虛擬代幣而非股票。這也意味著,除非ICO發行者的業務或網絡可行性獲得證實、並吸引更多人參與交易、提高流動性,投資者手上的代幣才會增值,而這個前提能否實現仍未經檢驗,也令人憂心ICO有泡沫化之虞。
價格泡沫 美證管會示警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美國證管會(SEC)25日採取行動,抑制首次公開發行貨幣(ICO)籌資行為。這可能戳破數位貨幣的價格泡沫、打壓比特幣(Bitcoin)和以太幣(Ethereum)的市場行情。
SEC在25日發表的調查報告中指出,許多新數位貨幣變得與證券類似,這意味用來規範股票發行的規定,也適用於數位貨幣的發行,同樣須受制於資訊揭露和其他保護投資人的規定。
兩種當前最熱門的加密貨幣聞訊大跌。比特幣25日跌7%至2,592美元,以太幣跌12%至201美元。
這是SEC首次針對ICO發表評論。ICO指一家公司創造某種類似比特幣的數位貨幣,並對大眾發行,可謂介於群眾募資與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的交叉點。今年來透過ICO集資總額已超過10億美元,但引起缺乏標準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