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短短兩天吸引四十一.五萬張綁卡,銀行已揮出漂亮的第一棒。接下來,綁卡量會不會變現、行動支付能不能蔓延進小額現金支付場景……Apple Pay對台灣銀行業到底是敵是友?仍待時間證明。

蘋果掀「秒結帳」風潮,台灣是喜是憂?

圖片來源:王建棟

很少有這種魔幻時刻。

同一時間台灣七家銀行的客服全都佔線,打電話的人千篇一律問一個問題:「請問我的Apple Pay開通了嗎?」

「我七點起床就綁定台新的信用卡,螢幕顯示要我打電話去驗證,但電話一直撥不進去,」在出版業工作二十多年的陳先生,儘管一頭灰白髮,但對Apple Pay躍躍欲試。他甚至在前一晚就先更新好手機作業系統。

三月二十九日上午七點,揭開魔幻時刻的序幕,果迷等待已久的Apple Pay在台灣上線,引爆全台申辦潮。金管會統計,頭兩天全台綁定卡量四十一.五萬張。

看在永豐銀行電子金融處處長梅驊的眼裡,這是令人掉口水的成績。永豐第三方支付「豐掌櫃」,上線三年多,也才累積二十多萬客戶。「Apple Pay已經是信仰,快跟五月天一樣了,」梅驊生動地形容。

Apple Pay上線兩週,帶來哪些啟示?

殺死現金的第一步

為什麼只是把信用卡放進手機,令果粉如此雀躍?梅驊解釋,對蘋果用戶而言,付款時感覺不是刷信用卡,而是「刷手機」,使用情境完全不同了。

台灣從第三方支付、電子錢包,走到行動支付,推廣多年,但普及不易。從PChome的Pi行動錢包、歐付寶、Gomaji錢包、街口等,每家各有擅場,但很難有一家台灣具代表性的領導品牌。且它們往往面臨同一個困境:當紅利回饋取消,用戶就鳥獸散。

Apple Pay不一樣的是,它的品牌號召力如同乾柴,業者企盼能一舉點燃國內行動支付的烈火。

梅驊回想,就像兩年前,大陸支付寶進入台灣夜市,讓攤商接受QR Code支付,Apple Pay也有機會從近十三萬台感應式刷卡機,慢慢擴大至其他信用卡店家,再到小額現金支付場景。

看好店家今年會有一波換機和裝機潮,國泰世華銀行已採購大量感應式刷卡機。唯一一家可用Apple Pay的連鎖超商全家則預估,今年店內非現金支付佔比至少成長七個百分點。

中租控股金融科技發展組協理吳建頤觀察,Apple Pay才剛上線,網路就出現討論說以後不用再帶信用卡出門。他大膽預測,當民眾身上都不帶信用卡了,ATM無卡提款就會普及開來。

Apple Pay成功席捲台灣用戶,在於蘋果一向出色的介面設計(UI)與使用者體驗(UX)。

有別於其他行動支付工具,Apple Pay內建於手機,用戶不用下載app,只要打開錢包,用手機攝影鏡頭瞄準信用卡,再輸入驗證碼,即綁定完成。消費體驗也非常順暢,手機靠近感應式刷卡機,連螢幕都不用解鎖,只要指紋辨識,交易就在幾秒內完成。

梅驊認為,Apple Pay正在為台灣支付流程訂下高標準。「以前壓力沒那麼大,未來無論是銀行還是電子支付業,若設計的綁卡流程比Apple Pay麻煩,一定會被大家罵,」梅驊苦笑。

事實上,光是備戰Apple Pay在台上線,各家銀行也上了一堂使用者體驗課。國泰世華信用卡暨新興金融總管理處副總經理鄭有欽分析,台灣銀行業很少遭遇這種情況,七家銀行同時推一模一樣的產品,國泰世華一直在想要如何差異化,於是,誕生了全台獨家在行動網銀綁定Apple Pay的服務。儘管不能透露數字,國泰世華與中國信託是目前金融業公認,綁定卡片最多的業者。

「我們想出idea,帶隊去上海見蘋果,希望說服他們幫我們開發,沒想到他們說早就有了,這叫做in-app provision,就是讓我們的行動網銀可以綁Apple Pay。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在服務上線時,就開通這項功能,國泰世華是唯一一家,」鄭有欽得意地說。

但國泰世華沒料到,Apple Pay上線第一天爆量的綁定潮,讓簡訊認證密碼鎖(OTP)崩潰,卡友必須打客服電話才能驗證。

中國信託的系統較同業穩定,但也在認證簡訊中學到一課。中信銀信用卡暨支付事業總處新興支付部長齊彥喆說,手機收到認證簡訊後,會在手機上方顯示提示,一般人的使用習慣是不會點開簡訊,而是從簡訊提示看到驗證碼後直接輸入。但中信一開始簡訊字元沒算好,導致卡友必須點開簡訊才能看到密碼。不過,第二天中信就改善了。

從支付生態系變現

對中國信託而言,Apple Pay等於再度印證平台經濟下,銀行的角色是積極卡位支付生態系,而不是獨善其身。

齊彥喆舉例,假如今天消費者搭計程車,一定是在Uber和55688之間抉擇,信用卡的選擇就被排在後面。同樣道理,對iPhone情有獨鍾的人,為了開通Apple Pay,就會去找首波支援的七家銀行辦卡,反之就會失去客戶。

但市場一窩蜂地跟風,看衰的聲浪也如影隨形。有銀行主管抨擊,Apple Pay刷愈多,銀行賺愈少。因為銀行想把信用卡放進蘋果的電子錢包,每個動作都要付錢。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銀行副總透露,蘋果用戶只要拍照,手機裡就出現卡號一模一樣的信用卡,那是因為銀行事先把發行過的信用卡電子檔上傳,但每上傳一張,蘋果公司都要收錢。

不只如此,蘋果還要跟銀行分拆每筆交易手續費,費率是千分之一.五。「台灣一年信用卡交易大約三兆元,若全轉成Apple Pay,全體國銀一年要輸血給一家外國公司四十五億元,」這名副總分析。

四十五億從哪來?就看未來銀行會不會把成本轉嫁給商家和消費者。可能的做法,一個是直接提高商家每筆交易手續費,例如從一.八%微調至一.八五%;另一種做法,是間接削減消費者的權益,例如,免費跨行轉帳從一年不限次數,變成限制次數。

另一個隱憂是,緊接在Apple Pay之後,Google的Android Pay和Samsung Pay都可望今年登台。外國大軍一再壓境,恐擠壓國內支付成長空間。

Apple Pay究竟是蜜糖還是毒藥,仍待時間證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ouchihsun 的頭像
    chouchihsun

    chouchihsun的部落格

    chouchih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