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顛覆與創新,史丹佛大學始終保持領先。沉浮於數位浪潮裡,史丹佛並不一味擁抱CS(電腦科學),反而導入人文價值,讓程式教育有溫度、科技創新脫胎換骨。
圖片來源:黃明堂
全世界沒有一所大學,比美國史丹佛大學還懂顛覆與創新。史丹佛大學連續兩年拿下湯森路透評比「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冠軍;最新《華爾街日報》與《泰晤士高等教育》評比全美大學排行,史丹佛超越麻省理工學院,穩坐第一。
十月初的正午時分,史丹佛校園廣場上,上百家廠商在廣場上擺攤,熱情招呼每個學生,想預訂明年六月畢業的人才。學生手抱筆電、履歷和作品集,亞裔學生大多西裝筆挺,更多學生穿著印著特定科技公司logo的單色T恤、帽T穿梭自如。在這裡,企業跟學生習慣直接先面試,再決定下一階段的挑戰怎麼繼續。
就業博覽會的盛況,反映矽谷求才若渴,因為這些公司提早八個月到史丹佛挖人才,更多是對數位人才的需求。
在史丹佛,電腦科學成為最大的系,更有超過九成學生都修電腦科學相關的課程。數位大浪來襲時,史丹佛做出哪些改變,讓學生保持警醒,甚至擁抱機會?
位於史丹佛主幹道、有百年歷史的長廊上,第一棟建築裡的人文科學院辦公室,低調隱身在門後,推開門進去,地板嘎吱作響。
滿頭白髮、人文科學院院長沙勒(Richard Saller)繫著黃底、寫滿書法字的領帶,熱情迎接《天下》記者。談起教育如何因應數位經濟做出改變,他微皺眉,反應和電腦科學系主任艾肯(Alex Aiken)如出一轍,「我們在做實驗,還在思考更有效率運作。」
成果難料的教學實驗
兩人口中的實驗,是史丹佛執行第三年的「CS+X計劃」。這個計劃是大學四年修完電腦科學和人文領域,畢業後兩個學院會給予一個學位,像電腦科學加政治、文學、哲學和音樂,「史丹佛要培養結合人文價值與科技人才,」沙勒說。
艾肯說,現在社會期望培養的是有技術領導能力的人才,所以電腦科學的學生必須具備溝通和決策能力,未來得與政府、企業和使用者互動。
過去在史丹佛談跨界,大多談的是Bio-X這棟紅色交錯、有玻璃帷幕,集合各種醫學、生物和工程領域實驗室的建築。現在,史丹佛開始轉向新型跨界,轉向人文領域。
像是「數位人文學程」就將數位工具應用在人文科學。史丹佛大學電腦運算新聞實驗室創辦人漢彌頓(James T. Hamilton)提到專案「文人圈書信地圖」時特別興奮。
他說,這個專案用軟體分析文藝復興以降,包括富蘭克林跟馬基維利等知名學者之間的書信往來,以及人際網絡連結如何演進。
而這套軟體,正是巴拿馬文件去找出離岸銀行帳戶和客戶間的聯繫網絡,轉變為調查報導的契機。
數位科技跨人文藝術,這不是唯一。史丹佛大學校園內的小山丘上,坐落全球第二大電腦音樂聲學電腦研究中心,結合音樂藝術與電腦運算;因應數位科技而起的電腦運算新聞實驗室,隱身在百年教堂旁的建築裡,用大數據做調查報導,讓數位工具降低報導公共政策的成本,更運用虛擬實境和三百六十度影片改變說故事的方式。
事實上,史丹佛正式實施於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文字詮釋與美感探究、量化分析、道德推理、創意表達等,培育創新思惟。
連教授也要跨領域
在史丹佛大學,跨界不是新聞。如何讓跨界不淪為口號,背後需要龐大行政資源支持。史丹佛為了鼓勵教授跨領域合作,提供研究資助,甚至有種子基金,鼓勵教授共同發想,人文學科也和科技工程合作,鼓勵創業。
「史丹佛大概是最早意識到數位浪潮的學校,」坐在迪士尼辦公室裡,今年三十歲的迪士尼消費者產品與互動媒體部門產品經營副總裁哈勒凡(Alif Khalfan)笑說。哈勒凡觀察,史丹佛很多教授都是Google或臉書的元老級員工或顧問,能很快跟上產業趨勢。
一○年,臉書創建商店平台,三個月後,史丹佛就有一門課教學生開發臉書上不同類型的遊戲跟產品,那堂課就有兩成學生後來成功創業,「史丹佛迅速採取行動,讓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具有相關能力,」哈勒凡下結論。
今年電腦科學碩一的高(Christina Kao)上虛擬實境課程。這門課只開一到兩年,帶著學生,一步步扎實地學習怎麼做出很短卻精緻的虛擬實境應用。
有學生做出練習棒球打擊準確度的遊戲;她則融合哲學背景,帶使用者從小嬰兒的角度看世界,最後到墳墓面前,面對死亡。
除了課程設計調整彈性大,留給學生的時間也變多。
艾肯坦言,最近幾年科技發展太快速,所有東西都是全新的,很難教給學生,「以前習慣教很多知識,但現在學不完,所以我們教學生背後的理論與原則,並給學生更多彈性的時間自學,」意思是,史丹佛打算降低電腦科學的必修學分,增加選修的空間與彈性。
推學生上戰場 導師神支援
在史丹佛,電腦科學教育已成為最基礎的訓練。這幾年甚至很多學生大學念電腦科學,研究所再念生物、醫學工程、材料工程或法律,往下深耕專業。
史丹佛連結學生和產業,強大的校友網絡也因此產生導生計劃,這些導師不侷限於學校的教授,還會針對學生需求,安排業界人士指導。
除了有導師指導外,學校舉辦大型黑客松(Hackathon,馬拉松式的科技協作)、創新競賽,更鼓勵學生實習。哈勒凡回憶,當年電腦科學系畢業時,教授們談到對學生的期望,反而不是繼續做研究,而是走出世界,面對問題。
史丹佛大學工學院院長柏麥(James Plummer)過去接受《天下》採訪時曾說,在工學院裡面開設創意與創新、科技創業、全球創業行銷、創業管理、商業談判等課程,為的就是將想法送到真實戰場檢驗。
數位大浪席捲而來,史丹佛透過行政創新和課程改革,不只單向要求人文學生具備電腦運算思惟,雙向讓主修電腦科學的學生,也能具備理解世界的能力。至少,當世界正改變之時,史丹佛早已起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