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要懂大數據、行銷要懂社群媒體演算法、機械師傅要懂IT界面……,這是時下工業4.0的職場實況。從德國、荷蘭、美國到台灣;從製造業到服務業、醫療業到農業、學校教育到職業訓練;從營運模式到工作現場、工作者的樣貌,逾百年來最大的改變,正在發生。而一切要從一隻章魚的進化史說起。

【工業4.0】職場大海嘯 企業全身改造拚升級

工業4.0的誕生地——漢諾威工業展,今年已到處是不必被關在籠子裡的協作型機器 人。圖為德國總理梅克爾(左一)和波蘭總理(左二)席多參觀展場開幕。 圖片來源:王建棟

離鄉二十四年,愛迪達前年回老家德國巴伐利亞總部附近,設製鞋廠Speedfactory。

最近,這座超級工廠向外界揭開神秘面紗。

其運用的技術之一,正是今年漢諾威工業展三大主題之一的「數位分身」 (Digital Twin,見小辭典)。不必真的打樣、試產,在真正啟動生產流程之前,產品在數位世界已經有了一個攣生兄弟。這位攣生子與它真實世界裡的兄弟,誕生的時間可能相差不到一天。

Speedfactory啟用兩年,模式顯然可行。因為愛迪達宣布,今年內要於美國再複製一座,未來在西歐也會建更多這樣的工廠。

Speedfactory幾乎完全不必向織品供應商採購,一雙鞋全由電腦用塑料、纖維和其他鹼性物質的原材料,編織、切割和堆疊製成。而愛迪達在亞洲的中國大陸、印尼和越南代工廠,從組裝或成形、黏合和縫紉材料都靠手工。

兩相比較,Speedfactory年產五十萬雙鞋,只用一百六十名員工,平均每人每年生產三千多雙鞋,一雙價格可能上萬塊台幣。

愛迪達在亞洲年產三億雙鞋,代工勞工逾百萬,每人每年製作三百雙鞋,每雙價格兩、三千塊。

新鞋款在亞洲,從打樣到上架要一百八十天,在Speedfactory只要一週。

「我們要接近消費者,零售商能夠根據現下流行趨勢下單,我們不用大量庫存,也省掉運送的時間,」愛迪達公關經理施瑞柏(Katja Schreiber)表示。

類似的場景,在全世界遍地開花。

驀然回首卻發現,全世界最接近工業4.0的場景,竟是台灣的台積電。

十年磨一劍,台積電工廠已全面智動化,現場已經沒有作業員。

不僅工廠無人化,台積電更已經運用工業大數據和變量決策,打造一個數位大腦,這個大腦是個能夠不斷優化的動態滾動決策系統,替台積電的重要決策提供強大支撐。

人類工業的章魚進化史

三年前, 在德國紐倫堡的「國際自動化」展,最受矚目的機器人是隻章魚。

當時首度報導工業4.0的《天下雜誌》封面故事「德國的章魚策略」中寫道:「未來二十年,章魚將會是人類最急於模仿的生物 。」

對照台積電,驚覺它已進化為一家不折不扣的「章魚」企業。

「章魚用全身五億個感測器收集資訊,傳回有兩套記憶系統的大腦做運算、判斷、決策,再發號施令給牠的七手八腳。」台積電視為最高機密,被稱為「軍機處」的智慧化彈性決策數位大腦,不正像章魚?

四月二十四日,工業4.0誕生地,漢諾威工業展開幕當天,貴客是兩名女總理: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波蘭總理席多(Beata Szydlo)。兩人駐足把玩的,都是已經可以和人互動的聰明機器人。其中最火紅的,又是一隻章魚爪。

當各家機器爪夾手還在強調,自己的夾爪已經是六軸(關節數量)、七軸,完全打破遊戲規則的章魚爪已經騰空出世。

它長長的手臂,活動半徑可以很大。它能三百六十度彎曲,隨抓取的物品形狀無縫捲握。它是軟的,再脆弱的物件,也不會被損傷。就像章魚,它的爪上還有無數個吸盤,靠真空原理,吸起重物。

發明這隻章魚爪的,是全世界最擅長向自然界取經的爪夾公司飛斯妥(Festo),設攤展示研發成果之餘,還設人才招募櫃在展場公開挖角。「找像它一樣的章魚人才,」 指向章魚爪,招募櫃站櫃人員半開玩笑說。

工業4.0迅速推進,帶來深遠的挑戰,政府、教育、企業和個人都得面對技能落差、失業和職業斷層。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執行委員札希迪(Saadia Zahidi)指出,現在的技能折舊快速,我們可能只剩3到5年可以準備和行動,但發育不良的成人訓練制度,無法支持當前近30億活躍勞動力去學習。圖為2017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展現場。

新職場人力學:雜學完勝專才

德國一份詢問企業用人需求的調查明確指出,工業4.0時代,產業界需要的,就是像章魚一樣不斷進化,且腳踏好幾條船的「雜學」跨界人才。

傳統教育體系系統化教學教育出來的「專業才」,如今竟成了企業頭痛的來源。因為專精,領域的界線成了銅牆鐵壁;雜學,反而容易突破盲點,成就創新。

而創新,經常來自城牆外。打造章魚人才的解方和場域,不是傳統的學校,或是企業內部的在職訓練,而是出現在大學、職訓機構、顧問公司和企業界之間的空白地帶。

從歐洲、美國到亞洲,為企業量身打造人才的微課程(micro course)、微學位(nanodegrees)迅速興起。許多歐美跨國企業,對這些微課程修業證明的重視程度,已經超過了傳統大學的畢業證書。

「各領域知識變化太快,每隔七年就會折半,除非知識工作者在工作上不斷學習,否則很快就會落伍。任何一個有知識的人,只要在四、五年內沒有學習新知,就會跟不上時代。」這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一九九五年寫下的話。

時隔二十多年的今天,大師認為知識折舊和該更新的速度,至少加快了兩倍。

小辭典

何謂數位分身?

數位分身原本指的是一個實體,在數位世界有它一個孿生兄弟般的虛擬分身。

數位分身一詞,最早由美國國防部提出,在數位空間裡建立每一架飛機的數位分身模型,通過無數感測器,與飛機真實狀態完全同步。

但到了今年的漢諾威展,已經泛指以數位模擬,取代設計製作模型、開模打樣、試產測試的過程。

舉最簡單的例子:人工關節。每個人的骨頭都不規則、不平整,且獨一無二。但一直以來,人工關節都是固定規格大量生產。要換人工關節,只能削足適履,切開、削整骨頭配合人工關節。

而4.0關節透過掃描,取得病人關節每一個細微部位的數據,由電腦模擬出所需的人工關節,再由3D打印,製作個人專屬、與自己的髖關節完全密合的人工關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ouchihsun 的頭像
    chouchihsun

    chouchihsun的部落格

    chouchih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