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稱利振集團(Region)總裁杜書垚為「釘子大帝」,實不為過。他獨佔馬來西亞和泰南百分之百、緬甸八成、新加坡五成的市場,年營收三十億台幣。

台商到東南亞投資,九成做加工出口,杜書垚卻說,「我們喜歡做內銷。」他領悟到的第一則在地智慧是:中國市場像大浪淘沙,而東南亞的地盤,一佔住便可以賺好久。「賺二十五、六年了,整個馬來西亞都還是我們的,」杜書垚在利振集團總部,釘子打造的視覺藝術招牌前說。

帝國其實來得血淚斑斑,幾度困頓得看不到明天,裡頭的一草一木,是杜書垚摸透一地又一地獨特生態鏈,一次又一次掐七寸抓蛇,發動奇襲闖出來的江山。

「我家很普通,爸爸教書,供我們四兄弟念書都很吃力,」台北工專礦業科畢業,杜書垚便投入職場。一九八九年,他在一家日本合資廠做廠長,替鋼釘做熱處理增強剛性。

「當時做腳踏車的Shimano,廠在新加坡,想移到大馬,要我們跟去設熱處理廠,」但杜書垚大力反對,因為他們曾為一家日本客戶砸大錢,買進先進設備,結果客戶說撤就撤,「Shimano那麼大公司,撤廠也很容易。」

一朝被蛇咬,杜書垚海外投資的第二守則:不為單一客戶做可能會傷筋動骨的投資。Shimano移到馬來西亞沒多久,果然又移到中國。

東南亞華人愛吹噓 輕信不得

沒多久,一個馬來西亞華商找上門──杜書垚是注定要去馬來西亞。

「那裡只有鐵釘,鋼釘都靠進口,」杜書垚視察後興奮回台報告,「市場一片大好。」

那馬華有鐵釘廠,產能已夠餵飽一家熱處理場,而類似鐵釘廠有五、六十家,卻一家熱處理廠都沒有。杜書垚開始編織如入無人之境的美夢。

他與日本、大馬老闆二、四、四分合資設廠,杜書垚的第一步,就是買土地。

很多台商土地只租不買,杜書垚看法不同,「沒土地,只能信用貸款,期限長利率高額度少,資金反而無法靈活調度。」

砸錢買地,同時不留退路。他說,「人沒選擇時比較容易成功,候鳥型的企業最後大多都失敗。」

杜書垚的第三守則──不當候鳥,不留退路,破釜沉舟。

謹慎如他,避掉Shimano設下的坑,卻掉進了另一個坑。

永勝熱處理廠一九九○年順利開工,「才發現糟糕了,一個月做不到五天,」他判斷錯誤,痛徹骨髓的磨難就此開始。

「他說他的設備可以產三到五百噸,」杜書垚只聽馬華股東一面之詞,沒看報表,其實那個廠管理和專業都有問題,產能利用率只有一○%。

大驚失色的杜書垚立刻查訪其他鐵釘廠,一查傻眼,「也都一○%,所以市場其實不但很小,而且他們根本沒能力供應,才依賴進口。」

杜書垚學到的第四則當地智慧:東南亞華僑愛吹噓,輕信不得。

這時日本老闆眼看苗頭不對,要求退股,斷尾丟包,「我虧錢虧得厲害,急得到處借錢,都是杜書伍和兩個弟弟在支援。」

客戶是阿斗,只能把他們扶起來,杜書垚才有生意做,沒想到卻都沒人領情。「他們效率這麼差,但有錢的程度會嚇死你,」東南亞華人習慣吃好喝好住好坐著收錢,「你主動幫他把效能拉高,他都不願意,」杜書垚搖頭。面對停擺的產能,杜書垚只好往上游投資,自己設鋼釘廠,用低價倒到市場。他的廠效率高,售價和對手成本一樣,還能有微薄的利潤。對手銷量被他逼得一點點縮減,單位成本愈墊愈高,開始虧本。

溫水煮青蛙 把對手全滅了

杜書垚學到的第五則在地智慧:賠錢生意竟然有人做。東南亞華僑愛面子,收攤退出市場,等於名譽掃地。

騾子順毛摸,杜書垚讓他們過得更舒服。

「我說你做多虧多,我幫你代工還比較便宜,你的品牌你照舊使用,」對手一想這法子好,關掉機器,連盒子都寄放杜書垚倉庫。「五個月內,所有的品牌都被我包了,」就這樣,「我的熱處理廠產能全滿了。」

接下來半年,「那些廠商都很開心,訂單愈來愈多,時常打電話來說馬上要幾百箱,我就說,可是你在我這裡的盒子不夠,不然你先用我的?」

「慢慢大家也習慣了,我一定是故意的嘛,」杜書垚坦白地說,「我就是要溫水煮青蛙,讓他們慢慢在市場上消失。他們的廠房設備擺在那兒生蜘蛛網,我就勸他們乾脆賣給我。我呢,用鐵釘去抵帳,一家家廠房收,把對手都消滅。」

接著呢?「接著我就漲價了,」這時他已獨佔西馬的市場。

泰國工業集中在曼谷,從曼谷運到泰南很遠,但從馬來西亞上去很簡單,杜書垚用控制西馬的同樣方法,慢慢也控制了泰南的市場。

「東馬市場更大,因為木材多,但我完全吃不到,我覺得很奇怪,」深入探訪才發現,東馬零售通路像雜貨店,「新加坡人很厲害,一站式服務,像抓中藥一樣幫客戶抓貨配貨、併櫃海運。我只供應釘子,沒辦法併櫃,成本高,當然沒有人要跟我買。」

杜書垚深入東協各國鐵釘生態鏈,總是能找到別人的痛點下手。

用馬桶水箱大敗新加坡商

但杜書垚發現,新加坡人什麼都供應,除了一樣東西:抽水馬桶的水箱。一般從西馬海運水箱過去東馬,體積大,運費不便宜,「我就跟他們說,鐵釘小,他們跟我買釘子,我免費幫他運水箱,他們反而還多賺一倍以上。慢慢一家一家,整個東馬也被我一百個巴仙(percent)拿下來了,這個模式現在還是這樣,」久居馬來西亞的杜書垚,用詞和口音都有了星馬味。

接著杜書垚反攻新加坡。新加坡生態鏈又完全不同,大盤當時都跟中國買,價格便宜一成多。

杜書垚又使出他的在地智慧絕招:徹底研究、找最弱的環節下手,用老虎鉗剪斷生態鏈,改變遊戲規則。果然,又被他找到新加坡的罩門。

大盤貨到港口,報關要時間,拖櫃要成本,一次進一、兩百噸,囤貨要空間、要管理,資金要積壓,這些成本佔了近二○%。

杜書垚遊說大盤,「你只管接單,滿二十噸我就送,今天下單,貨後天天沒亮就送到你門口,你就可以分一分去送貨了,倉庫也不用了,算下來你多賺一成以上,而且尺寸永遠齊全,」很快,他就把整個新加坡市場拿下來,「那些大盤快樂得不得了。」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馬華股東財務出問題,把永勝股份賣給杜書垚,正中他下懷。因為同一年,他到緬甸合資設廠也出問題。

「我在東南亞學到的是,同是華人,觀念卻差太多。能獨資就獨資,別合資,我是真的怕了,」這是他學到的第六則在地智慧。

杜書垚早早在越南買了土地,○七年開工,規模全東南亞最大。「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是7-Eleven,每一個點都去設廠,」四年前他壯志凌雲,接著要去印尼設廠,卻生了一場重病在醫院躺了兩個月,才發現廉頗老矣,海外征戰三十年,才六十六歲的杜書垚已經滿頭白髮。

女兒杜盈儀被迫提早接班,現在才二十五歲的杜盈儀,言談間語多惶恐抗拒。

杜書垚和許多台商一樣,中小企業出身,年輕時拚命,無暇顧及佈局接班,「我們也真的是三K(黑、髒、熱)產業,時代不一樣了,第二代都受過良好教育,不能怪他們不願意做黑手。」

杜書垚看了看女兒說,「我不該期望她變成杜書垚第二,而是應該交給專業經理人和培養出一整個經營團隊,創造出一個環境,二代接班,才能夠繼續營運下去。」

聽到這,杜盈儀的眉宇明顯舒緩下來。

在地智慧錦囊

1.東南亞內銷市場不像中國大陸朝不保夕,而且佔住便可收割許久

2.別為單一客戶做動搖老本的投資

3.土地寧買不租,不當候鳥,破釜沉舟

4.東南亞華僑愛吹噓,勿輕信

5.賠錢生意有人做,東南亞華僑愛面子,寧虧不退

6.能獨資就盡量獨資,以絕後患

7.解構各地獨特生態鏈,找最弱的一環下手,改變遊戲規則

8.拚搏,別忘了及早佈局接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ouchihsun 的頭像
    chouchihsun

    chouchihsun的部落格

    chouchih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