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和中國爆發貿易戰,受創最慘重的不是中國,而是台灣。野村控股的研究顯示,中國對美國前25大出口商有一半以上由台灣企業掌控,這意味台灣可能成為貿易戰最大輸家,比中國和美國都來得慘。

野村中國股票研究部主管劉鳴鏑和分析師張曉寧說:「美國和中國爆發貿易戰可能為台灣、南韓和美國股市帶來相同甚至更大的衝擊,中國的情況遠比1980年代日本的經驗複雜。」 

 

貿易逆差點名台韓中

野村指出,中國對美國前25大出口商逾80%握在中國以外企業手中,其中由台灣企業掌管的高達14家,包括廣達(2382)旗下上海達功電腦及和碩(4938)的名碩和昌碩。相較之下,這些出口商中僅5家由中國企業掌管。
商貿往來勢必牽連經濟。白宮貿易顧問納瓦洛(Peter Navarro)周一才點名台灣、南韓、中國等16國為美國帶來龐大貿易逆差,稱目前美國與全球的貿易「毫無互惠」可言。為拉抬經濟成長、縮減貿易逆差並避免美國生產能力落入外國人手中,美國正向中國、德國等貿易夥伴尋求更互惠的貿易關係。
納瓦洛說:「如果能透過強勢且精明的協商來縮減貿易逆差,我們應能提振美國經濟成長率…川普政府的目標之一是收回所有供應鏈和製造能力,這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將可存在。」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昨公布《中期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今、明年全球經濟將成長3.3%及3.6%,優於2016年的3%,與4個月前預估值持平。但OECD警告,經濟復甦仍舊脆弱,保護主義導致貿易壁壘增加、外匯市場因貨幣政策而劇烈波動等因素,均可能使復甦脫軌。
且不僅是美國,中國的政策傾向也令人憂心。中國歐盟商會(EUCCC)昨發布報告指出,北京力推「中國製造2025」,計劃以補貼等手段投入大量資源,支持製造業升級與創新,不脫靠官方力量由上而下主導發展的舊方法,恐成扶植本國廠商、打壓外國競爭業者的合法手段,令在中國市場經商的歐洲企業挫折感日漸加深。 

不會輕易掀起貿易戰

EUCCC表示,「中國製造2025」其實是個「大規模進口替代計劃」,實質上等於國有化重要產業,將嚴重削弱外國企業在供應鏈與終端產品銷售兩方面的地位,相當於變相的「貿易歧視」。且EUCCC主席伍德克(Jorg Wuttke)認為,在對中國過剩產能將淹沒市場的擔憂下,這類政策恐將增強歐盟內部反彈聲浪,助長保護主義氛圍興起。
不過,據野村分析當前情勢,全球2大經濟體間的摩擦雖少不了,但應不會輕易掀起全面貿易戰。如今中國為美國最大進口來源,相當於日本1980年代中期所佔比重,但現在美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管道比1980年代進入日本的管道多,這意味美企向中國投入更多資金、與中國的利害關係更複雜,因此會抑制爆發貿易戰的機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ouchihsun 的頭像
    chouchihsun

    chouchihsun的部落格

    chouchih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